2)第1061章 本意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献和《周礼》,都是官方祭礼的文献,也就是说那是国家制度的内容。”

  “既然认为‘象人而用之’是一种进步,那么如果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对‘象人而用之’的一种恶毒诅咒的话,孟子为何要将这句话拿出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呢?”

  “如此成熟的社会制度,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认为,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甚至可能从文王时期开始,就已经在其领地内尝试践行了。”

  “关于这段话,一般的解释是统治者让马厩里的马儿过得比老百姓都好,那他就没有为民父母的资格,孔子说:‘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一定不会有后代吧!’既然制作出人的替代品来使用,为何却要让自己治下的子民饥饿而死呢?”

  “孔子认为‘俑’实在是太像人了,统治者以之代替人陪葬,仅仅是出于‘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话,同样也是不仁的表现,远不如有能力用‘俑’,却还是使用刍灵的统治者好。”

  “即便周公是作为灭商和建立周朝制度的重要人物,如《周礼》这样严整的制度,也绝不可能是他能灭商后第三年就可以制定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顽固坚持人殉制度的明证,直接将这句话翻译成了‘制作陶俑代替人殉的人,肯定会绝后吧?’”

  周至说道:“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继续翻书,然后可以在《礼记·檀弓》里找到一句非常重要的佐证,那篇文章还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谓为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

  黄瑞山立刻提出来:“可是实际考古发现,周代的人祭案例也很多啊,秦公大墓和齐王大墓,不都有殉葬奴隶的出现吗?”

  “刍灵是啥?是略具人形的草人,而‘俑’的原意,也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兵马俑,而是一种带着复杂机关的木头人。”

  “《孟子·梁惠王》里这句仲尼的话,应该结合《礼记·檀弓》来理解,说明孔子不仅仅反对人殉,甚至连俑殉都反对。”

  “那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又该如何解释呢?”吴贵业依旧想要得到一个解释。

  诶?作为中文系的大学生,在周至的启发下,大家很轻易地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周至笑道:“那我们还是得从原文出发来研究,这句话最早其实是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但是大家难道没有发现,如果这句话如此理解和翻译,那么《孟子》的这段话,就会存在文法中的逻辑问题吗?”

  “因此武王指责纣王不祭祀祖先,是指责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将‘思想进步’当做了作恶的借口,而不知道采取变通可行的方法,让国人无所适从,最终天下大乱。”

  “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大家都点头表示同意。

  “而孟子将之作为反对‘残民’的有力证据来使用,就成了理所当然。”

  “因此《孟子·梁惠王》这段话的翻译,最后就该是: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认为‘象人而用之’都是一种残忍,可能会让‘作俑’者遭到反噬而绝后,更何况统治者‘其使斯民饥而死’呢?”

  “只有这样理解和翻译,才符合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的儒学思想,符合《礼记·檀弓》的佐证,符合孟子引用这句话时候的思维逻辑。”

  请收藏:https://m.ksw5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