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9章 氦-3核弹_探月迷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q弹引爆产生的亿度高温再点燃最外边的氦-3层。

  对比起q弹,氦-3核弹其实也就多了最外边的氦-3层而已,但不要小看多出来的这一层,其技术难度却翻了好几倍。

  为啥?第一,氦-3在通常情况是气态的,在高压下虽然可以压缩为液态,却还得配上大型冷冻装置才能长久保存,这也太麻烦了,一个小型核弹肯定不能配上这种东西的。

  况且,氦是惰性气体,基本上不与任何物体发生化学反应,怎么才能把它转换成固态呢?

  丁松教授研究了十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物理吸附法。他发明了一种活性纳米碳,在低温下,这种活性纳米碳可以吸附大量氦-3气体。等恢复到常温,被吸附的气体也不会释放出来。

  好了,这个问题解决。虽然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但却花了人家十年功夫。

  第二点,还有一个工程上的难点,因为原子弹的爆炸力实在太强了,瞬间就能破坏整个装置,这就要求q弹点燃氦-3的时间必须非常非常短。

  说的简单点,原子弹点燃q弹,q弹点燃氦-3,设计非常好,但实践起来却异常困难,往往还没等到q弹点燃氦-3,整个氦-3层就被原子弹一齐炸飞了。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部分氦-3被点燃,但这样的结果对众人来说依旧是失败的。

  为了解决这一点,丁松教授进行了精细的计算,核弹内部简单地说是三环结构,事实上非常复杂,目的就是为了让氦-3层能被最快速地点燃。并且,氘氚层的厚度必须控制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使得氘氚层与氦3层要在爆炸的第一时间内接触。

  他们设计了一种只有20纳米厚的铁片纸,用来隔绝氘氚层与氦-3层,只要原子弹爆炸后,这层铁片纸受到力的作用被捅破,氦-3就能迅速进入氘氚层,从而被点燃。当然了,这里面肯定有着防震动的设计,铁片纸不会因为普通的震动而破掉。

  研制这10000枚核弹足足花了丁松教授和团队人员两个月的时间,在诺亚号启航后的28天,这10000枚核弹将从拉萨的近郊发射,射向我们的近邻月球。

  发射是全自动的,由远程感应器启动点火,当方舟号飞往火星的途中自动发射,此时的地球已经是空无一人。

  “丁教授,导弹的点火装置和感应装置没问题吧?”孙上校问道。

  “没有问题,自动巡航系统已经瞄准月球,只要一按下发射装置,10000枚核弹将全部一起射向月球。”丁松教授信心满满地说道。

  完成任务后,丁松教授带上1000多人的工作团队登上方舟号开始火星的迁徙之旅。

  华夏国,帝都的某巷子里。

  一片死寂,往日的繁华都市只剩下一个空城。忽然,一阵汪汪汪的狗叫声传来,在路边的松树下,一群没人要的流浪狗伏在地上在叫唤着。他们没人管,没人理,虽然得到了片刻的自由,但几天没吃东西了,饿得互相撕咬,发狂。

  等待他们的是死亡,是痛苦地与地球一起葬身火海,他们似乎也有所觉察,失去了主人的狗,丢了魂似的在大家乱窜。有些在路上匍匐着,留下了绝望的眼泪。

  请收藏:https://m.ksw5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