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握手相别去_覆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荒谬,却又恍然大悟的还不止这些!

  比如说,他发现如果自己要在前方官渡那里与曹操对峙的话,那么运粮道必须要从此刻脚下的乌巢泽北面通道经过……这同样是地理的必然性!

  不然呢?难道要强行从乌巢泽南面,从曹操眼皮子底下经过?

  实际上,坐在乌巢泽畔,公孙珣也已经对一些所谓历史细节有了更充足的认识:

  另一个时空中,许攸向曹操告密的,绝不可能是什么袁军粮食堆积在乌巢,因为乌巢是必由之路,曹操不可能不知道那是袁绍的粮道所在,袁绍也不可能将命根子一样的军粮放在主力部队视野之外一直不动。

  许子远所汇报的军机,应该是新的一批军粮正由淳于琼押送着经过乌巢!

  至于许攸当时叛逃的契机,也未必是袁绍训斥了他并关押了他的家人,因为那只是原因,而非时机。真正的时机,真正让许子远有了叛逃底气的,必然是粮食正‘经过’乌巢这一绝密战场动态!而非粮食‘囤积’在乌巢这一战场静态!

  更荒谬的是,公孙珣脑中稍作思索,发现自己如果被曹操堵在官渡,然后再想发挥骑兵的机动性绕后包抄的话,就只有按照已经死掉的许子远的建议,从轘辕关去包抄颍川颍阴、许昌一带了。

  当然了,公孙珣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自己亲自走过一遭后对战场地理的认识之上的,也是建立在自家母亲那些言语之上的,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家老娘那个二把刀对官渡之战的理解也是绝对肤浅的。

  另一个时空中,真正的官渡之战持续了足足一年有余,曹操早在前一年十二月就已经亲自在官渡立垒,与袁军大规模对峙,然而依旧中途回身消灭了下邳刘备,扑灭汝南叛乱,阻止了袁绍派骑兵绕后(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是有原因的,他之前一次大规模绕后并未成功),最后双方相持了一整年,兵马全都到极限后,才忽然让曹操穿插成功。

  而反过来说,如果公孙珣与曹操此战依旧要定名为官渡之战的话,战役实际上也已经最少持续了小半年!

  因为第二日中午,当公孙珣率大军越过濮济交汇口,亲自来到所谓官渡地区以后才赫然发现,眼前的这五座立在官渡地区的永久性的坚固营垒,绝不可能是在战事爆发后临时建成的,最少也要建设了小半年,很可能是天子一到南阳,便即刻开建的。

  一时间,不要说公孙珣和麾下诸将了,便是贾诩也都一时严肃捻须,无言以对。

  话说,曹操立营的地方并不是官渡这个鸿沟上的渡口本身,而渡口偏北的一处要害路口,更应该称之为官渡地区。此地地形平坦,西面顶着邙山,东面牵着汴水,身后有鸿沟斜着滑过,是一个宽约足足三四十里的交通要害汇点,从这里出发往南就

  请收藏:https://m.ksw5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