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九四章 战争与需求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属,剩下的途径,就是拜访混脸熟的了。

  富弼将赵曦迎到书房,书房里还有一人,正悠闲的饮茶,还是学赵曦那种清泡的饮茶法。

  赵曦进来,韩琦也只是欠了欠身……

  不是主人,就没有迎宾的讲究。

  太祖设计的这种带翅的帽子,实在没任何意义。能看得住朝堂上交头接耳,看不住背地里拜访交流。

  赵曦没在意,在意也没办法。

  不管富弼和韩琦,原本是在谈风月,还是论国事,在赵曦到来时,都停了话题,就等着赵曦吭气。

  毕竟,太子殿下很少有私下走访臣工的先例,非紧急不可能有如此作为。

  怎么说呢,当赵曦把来意说完,富弼和韩琦倍感受用。

  这是琐事,也是太子殿下份内的,说与不说在太子殿下。

  同时,这也是国事,涉及到两国外交事宜。

  琐事和国事的界限,就在于太子殿下是否将此事摆在台面上。

  就现在既定的对西夏策略,军卒因何冲突,都不会影响到既定策略的改变。

  甚至太子殿下应该有了所有意外的处置方案。之所以微服私访富家,只有一点,就是表态,表明在对待西夏方略上的坦诚。

  这就是让富弼和韩琦受用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宾主尽欢了。

  “战争其实是治政的延续,或者说是治政的手段。治政的终极目标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外无患,内无忧。”

  话题由对夏方略说起,自然就会说到战争。

  赵曦很不认同现时对战争的理解,或者说赵曦对战争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了。

  对于富弼和韩琦所阐述的西夏反叛,以及燕云十六州对国朝防御的重要性等等,都不太认同。

  在赵曦看来,这些观点的视界都很狭隘。

  “富相,韩相,所谓边患的定义,对于边州的民生这点众所共知,曦也就不多言。曦想跟两位交流的是另外一种边患,或者说另外一种治政需求。”

  “自古,每当中原分裂时,总有志士为大一统而努力。或许可以用尚武来定义,可曦认为,更多的是治政的需求。”

  “抛开边疆安全需求,从治政而言。说易货之需,汉唐时航运不发达,西蕃与华夏之交易,依赖于陆路,这就需要有一条畅通的易货通道。”

  “倘若一条商道上势力繁乱,就意味着断绝了这条商道。是故,才会有大一统的需求。”

  “再说民生之需。黄河泛滥,一直是国朝,乃至历朝历代治理的难题。”

  “偏偏治水是最需要整体考量的课题。治水是流域治理,而不是分段治理。”

  “上游水患,下游受灾,上游治理,下游受益。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一条河的流域范围,有大一统的需求。”

  “另外还有一种物产之需。如今国朝有羊毛纺织,这就对羊毛有了需求,大一统和分属各国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

  “更别说由于轨道的普及,炼铁炼钢以及石炭的需求大幅提高。而从现时发现的矿藏而言,东南匮乏而西北丰富。”

  赵曦是早就想跟人扯扯这些想法了,国朝固有的观念是:除了国朝,其他地方都是荒野之地。

  这或许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辞,但更多的是见识和认知上的问题。

  赵曦的接触面决定了他的观点很难广为人知,就现在,也只是在整个护卫营里灌输。

  而富弼和韩琦不同,他们若是能接受这种观点,也就意味有在整个国朝普遍认同的可能。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ksw5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