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4章陈旉农书_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地也有可用的,全国各地皆发放下去。”

  “是!”

  “韩公廉呢?王奎安,去将韩公廉请过来,不许惊扰科学院。”

  “遵旨!”

  王奎安迅速小跑过去,不多时,韩公廉到。

  “微臣叩拜陛下。”

  “韩卿免礼,朕有一件要事今日必须与你和陈旉说。”

  “请陛下明示。”

  赵桓捉摸着,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前世读大学的时候不是农业学科,小时候也很少下田,也只是去田地里偶尔看见过农民伯伯们的身影。

  “卿看目前耕牛身上的农具,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更加省力,同时可以加快速度。”

  韩公廉和陈旉相互对视一眼,他们没想到年轻的皇帝居然对农业如此感兴趣,最近他们的确是在研究关于农业方面的许多事情。

  例如将耕牛身上的“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

  例如在耕牛的绳索上挂上挂钩,挂钩是将发力装置和运转装置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再例如犁床或犁辕上附上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

  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

  另外民间有少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砘”的东西,它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

  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

  这些其实在民间的某些地方都有开始使用,只是做工上有些粗糙,且没有人将其系统化整理出来。

  甚至还有人将挂钩改进成弯曲的弧形,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装置与运转装置的联系,提高了速度。

  陈旉将这些都与皇帝说后,赵桓像是听天书一样,他感觉自己这个现代人真是够蠢的。

  赵桓道:“陈卿可有将这些整理成书籍?”

  “启奏陛下,这些有的是臣在民间亲眼所见,有的是臣遣人去收集的,时间匆忙,臣尚未来得及整理。”

  “无妨无妨,卿便安下心来好好整理。”

  赵桓颇有些激动,转身又对徐处仁道:“徐卿,待陈旉的新手稿整理出来后,一样打印出来,分发到全国,从上至下好好学习,让户部的人好好监督。”

  新的权力架构中,户部从三司中独立了出来,三司作为独立的财政中枢存在,户部的精力被释放出来,皇帝的意图也很明显,你户部以后给老子好好管理人口和良田,别出幺蛾子。

  “遵旨!”

  赵桓又道:“对了,要给陈旉的这本书取名字,卿等取个名字吧。”

  韩公廉笑道:“不如就叫《农书》。”

  “陈卿意下如何?”

  “陛下说什么便是什么。”

  “那便叫《陈旉农书》好了。”

  “多谢陛下赐名。”

  皇帝转身离开后,韩公廉道:“没想到我们这位天子对工事竟然如此痴迷,对农事也颇为关注。”

  陈旉道:“这位天子与历代天子皆颇有不同,不仅对工事和农事,对军事,对治国,对商事皆有兴趣,对百姓如太祖一般呵护。”

  “真是一位圣天子呀。”

  离开后的赵桓并不知道科学院的两位大佬在拍他马屁,他很激动,再三对徐处仁强调:“给朕全力抓紧,迅速将《陈旉农书》推行下去,每个地方前三个月由地方官员遣人专门受教农民,对了,《陈旉农书》印刷出来后,给石子明一份,朕不仅要让他将关键内容登到大宋邸报上,还要放到学校的教育中。”

  “天子圣明。”

  徐处仁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提高农业生产自然是好的,至少迁移人口的时候,顾虑会少很多。

  皇帝转身又问道:“燕云的人口迁移进展如何?”

  请收藏:https://m.ksw5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