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51章 太空片的两大难题_华娱之昊华娱之美女如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组可谓是从零开始,不断摸索,但直到现如今,也仍然还是一个拍摄中的大难题。

  以往的剧组在拍摄失重环境的办法中,有水中模拟,有吊钢丝,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办法。

  比如有让演员们在弹簧上往前跳,模拟在月球上的重力减弱的场景,当然那是一部50年代的月球片。

  不过几十年下来,人类拍摄失重的技术,也是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了。

  在拍摄人类失重镜头的历史上,有两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不得不提,那就是《2001太空漫游》和《阿波罗十三号》。

  《2001太空漫游》采用了一个划时代的拍摄失重场面的方法。

  在一个圆环形的屋子中,固定一个摄像机,然后让演员跑起来,摄像机录下来的画面看起来就像演员是沿着屋顶在跑步一样。

  这个圆环形的屋子,花费了很高昂的代价,但这也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一大高智商举动,突破了以往拍摄失重场面的桎梏,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而《阿波罗十三号》则是一部和《地心引力》有些相似的太空灾难片,不过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

  《阿波罗十三号》拍摄的失重画面,是影史上最经典的失重画面之一,就算到了现在的2012年仍然丝毫不会不让人觉得过时。

  不过这样的失重场景源于十分昂贵的拍摄模式。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有一个训练装置叫做“呕吐彗星”,是他们改装的一艘波音KC135,它能把全体成员带到高空然后自由落体下坠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舱内所有物体和环境都是相对失重的,一次飞行能获得差不多25秒的失重时间。

  《阿波罗十三号》的导演朗·霍华德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整整玩了612次失重飞行!

  并且在612次的失重飞行次数里,拍摄完了234分钟的失重时间镜头,这个方法把失重问题解决得非常彻底,成为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这种办法也有2个缺陷,第一就是这种办法无法拍摄舱体之外的失重镜头。

  第2就是,不是每个剧组都可以租用得起NASA的设备,即便租得起,那也没法租612次啊!

  毕竟一次只有25秒的失重时间,而且你又不能保证每一次都是能用的镜头,用这个方法拍完一部电影,实在是太奢侈了。

  为此,陈昊采用的自然就是前世《地心引力》拍摄失重的方法。

  就是在特定的光源下,用机械臂把演员吊起来,然后用特定角度的摄像机来拍摄演员的失重场面。

  因为大银幕上的失重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的失重,而是画面视角的失重。

  所以,剧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么处理不断变换的视角,而不一定非要像《阿波罗十三号》那样在

  请收藏:https://m.ksw5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